8年老亿乐社区赞最新下单网址:https://sq.mubail.cn ,请猛戳这里→点击跳转

2025年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学校之一的光华大学建校100周年 。5月15日 ,展览“一生有光:光华大学建校百年文物文献展”将在华东师大闵行校区图书馆对外展出。

从校长张寿镛的手稿,到廖世承 、吕思勉、胡适、徐志摩 、钱锺书 、顾廷龙、施蛰存等曾在光华任教过的学人手札、墨迹,再到光华期刊 、旧影 ,这一展览以200余件展品讲述了光华大学在现代中国教育史上的发展历程。

现场丨在胡适施蛰存等手札与文献间,再读百年光华  第1张

“一生有光:光华大学建校百年文物文献展 ”展览现场

现场丨在胡适施蛰存等手札与文献间,再读百年光华  第2张

“一生有光:光华大学建校百年文物文献展”展览现场

走过二十六度春秋的光华大学

1925年6月3日 ,在“五卅运动”的急风骤雨中,一群中国知识人决然地抛弃了当时被称为“东方哈佛 ”的圣约翰大学的教职与学籍,在张寿镛、王省三等上海士绅的支持下 ,创建了一所全新大学——光华大学 。随后,光华大学成立校董会,推选王丰镐为董事长 ,并聘请王正延、王宠惠 、马相伯、熊希龄、顾维钧等为名誉董事 。在董事会推荐下,张寿镛担任光华大学的首任校长。经过各方协助,在短短三个月内就正式成立了“光华大学 ”。

现场丨在胡适施蛰存等手札与文献间,再读百年光华  第3张

光华大学校门旧影

最初,光华大学租校舍于霞飞路 ,并于次年在大西路建设了新校舍(现东华大学延安路校区所在地)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光华大学大西路校园成为中国军队抗战要塞。11月9日,大西路校舍遭日军轰炸。11月12 、13日 ,校园再次遭受日军炮火袭击,除中山路(今中山西路)大门外,其余校舍几乎全遭焚毁 ,图书仪器等也损失惨重 。

现场丨在胡适施蛰存等手札与文献间	,再读百年光华  第4张

1937年11月,光华大学校舍毁于日寇炮火。图为被焚毁的大学部男生宿舍。图片来源:华师大档案馆

其后,光华大学又经历财务危机、政治压迫、抗战毁校等种种磨难 。1937年11月 ,光华大学校董会决定在四川设立光华大学成都分校。3月1日 ,光华成都分校正式开学,大 、中两部注册学生300余人。6月,校长张寿镛经香港、重庆亲赴成都指导办学 。当时建立的成都分校即现西南财经大学。1945年7月15日 ,校长张寿镛积劳成疾,因病逝世。临终前留下“复兴中华,复兴光华!”遗言 ,以激励师生继续奋斗 。

现场丨在胡适施蛰存等手札与文献间	,再读百年光华  第5张

光华大学期刊

现场丨在胡适施蛰存等手札与文献间	,再读百年光华  第6张

展览现场,光华大学首任校长张寿镛的手稿

1951年10月,上海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合并成华东师范大学 ,光华大学也由此走完风雨兼程的二十六度春秋 。

光华学人翰墨

在光华大学建校百年之际 ,作为光华事业继承者的华东师范大学举办了“一生有光:光华大学建校百年纪念文物文献展”,以“学人翰墨 ”“文献集珍”“大夏光华”“流光师大 ”4个版块,呈现了200余件光华大学的文献 、手稿等 ,展现光华大学在现代中国教育史上的发展历程。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到,展览所呈现的诸多校史文献多为首次公开展示。

现场丨在胡适施蛰存等手札与文献间,再读百年光华  第7张

光华大学旧影

展厅中,“学人翰墨”版块是此次展览的重头戏 ,展示了张寿镛 、王丰镐、廖世承、吕思勉 、钱基博、胡适、徐志摩 、钱钟书、邵力子、胡朴安 、陈柱、田汉、乔石 、顾廷龙等人的书信手稿、书法对联、条幅等50余件 。

这些近现代学人都曾在光华任教过,如胡适之于1928年2月应朱经农邀请,在光华大学开设《中国哲学史》讲座;学者陈柱曾任光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学者钱锺书于1933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 ,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两年;学者吕思勉曾担任光华大学历史系主任 、代校长,后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文学翻译家 、翻译莎士比亚作品的曹未风也曾在光华大学任教;诗人徐志摩欧美游学归国后,曾任教于光华大学。

现场丨在胡适施蛰存等手札与文献间,再读百年光华  第8张

展览现场,钱钟书手札

现场丨在胡适施蛰存等手札与文献间,再读百年光华  第9张

蒋维乔手札

现场丨在胡适施蛰存等手札与文献间,再读百年光华  第10张

吕思勉手札

现场丨在胡适施蛰存等手札与文献间,再读百年光华  第11张

周有光手札

这里也有曾就读于光华大学的学人代表 ,如现代作家周而复于1933年秋入上海光华大学英文系,在校期间因参加进步学生运动被捕,解放后曾任文化部副部长;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的周有光曾就读于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

在这一部分的展示中 ,观众还能看到展柜里的鲁迅编印的《引玉集》一书 。此书扉页有鲁迅给茅盾的题赠:“呈茅盾先生 ,出版人迅,一九三四年五月二十三日,上海。 ”这一题语不仅照见两位文学大家的私人情谊 ,更暗示两人对左翼文艺阵线的共同坚守。

现场丨在胡适施蛰存等手札与文献间	,再读百年光华  第12张

鲁迅编印《引玉集》

现场丨在胡适施蛰存等手札与文献间	,再读百年光华  第13张

鲁迅给茅盾的题赠

1927年11月16日和17日,鲁迅分别在光华大学和大夏大学发表以“文学与社会”为主题的演讲,这两次演讲均围绕文学的社会责任与青年使命展开 ,既成为鲁迅思想传播的重要事件,更是左翼文艺思潮在这两所学校蓬勃展开的标志 。

展柜中,亦呈现了从光华师生转成华东师大教师如廖世承、施蛰存 、顾廷龙、赵善诒等人的手稿、照片及相关文献40余件。这些手稿的展示也为说明光华大学与华东师大之间的学脉传承关系。

现场丨在胡适施蛰存等手札与文献间,再读百年光华  第14张

顾廷龙手札

现场丨在胡适施蛰存等手札与文献间,再读百年光华  第15张

施蛰存手札

策展人 、华东师大中文系古籍研究所研究员丁小明说,“这些手稿中 ,施蛰存的《无相庵笔阵》是一份未刊稿,有一些摘录、掌故等,从中可以看出他之后一些研究的基础 。尤其是关于唐诗百咏的内容 ,可能就是早年做一些笔记的过程中慢慢积累出来的。张芝联的《从〈通鉴〉到人权研究》手稿则可以和印刷出版物进行对比,从中看出他对一些问题的认知的变化。另外,学人的信札也有着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

现场丨在胡适施蛰存等手札与文献间,再读百年光华  第16张

施蛰存手稿

现场丨在胡适施蛰存等手札与文献间,再读百年光华  第17张

施蛰存手稿

文献集珍与学脉传承

“文献集珍 ”版块则集中展示了与光华大学相关的期刊杂志、照片 、毕业证书等约90余件 。丁小明告诉澎湃新闻,“期刊里有大量关于光华大学的第一手材料。如《光华半月刊》第七期前有钱基博《骈文通义》 ,后有钱钟书《上家大人论骈文流变书》,补其父之遗阙,父子同期论学。新文学研究专家陈子善则从《光华期刊》中觅得徐志摩诗作《赠给她》 ,并证明这是徐志摩此作最初版本的发现 。可见,这些期刊对于研究者来说是非常有用的一手材料。”

现场丨在胡适施蛰存等手札与文献间,再读百年光华  第18张

展览现场

现场丨在胡适施蛰存等手札与文献间,再读百年光华  第19张

光华大学期刊

现场丨在胡适施蛰存等手札与文献间,再读百年光华  第20张

光华大学期刊

对于展墙上的毕业证书展示,丁小明说,希望以此呈现出一个历史的脉络 ,讲述光华大学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展厅中,最早的一张毕业证书是圣约翰大学的毕业证书 。1925年6月 ,光华虽然从圣约翰大学中剥离出来,但它的很多制度还是有形无形的受圣约翰大学的影响。从毕业证书的形式来看,两者之间的近似度很高 ,如两张英文毕业证书的展示就可看出这一点。另外,展柜里展示1950年的光华大学附中毕业证书与1952年的华师大附中的毕业证书的形式也是一样的 。从中可以看出两个学校先后的继承性。”

现场丨在胡适施蛰存等手札与文献间,再读百年光华  第21张

展览现场,光华大学中英文毕业证书

现场丨在胡适施蛰存等手札与文献间,再读百年光华  第22张

光华大学毕业证

现场丨在胡适施蛰存等手札与文献间,再读百年光华  第23张

光华大学毕业证

现场丨在胡适施蛰存等手札与文献间,再读百年光华  第24张

光华大学学生证

“另外,毕业证书里面还有一个特色 ,就是光华大学特别注重从自己的附中里培养学生。如邵贻裘从光华初中、高中到光华大学的毕业证明,以及张清丽从光华高中到光华大学的毕业证明书 。 ”在展墙上的镜框中,观众可以看到一组与邵贻裘有关的文献与手稿。

现场丨在胡适施蛰存等手札与文献间,再读百年光华  第25张

展览现场 ,一组与邵贻裘有关的文献与手稿

现场丨在胡适施蛰存等手札与文献间,再读百年光华  第26张

捐款证明

在中央展柜里 ,观众可以看到顾廷龙写给助手孙启治的一组信札。这组信札被裱成手卷,后有郑重、陆灏 、仲威等人的题跋 。在边上的展柜中,则可以看到现代派作家、文学翻译家施蛰存的书籍与手稿 。观众还能在展墙上看到光华先贤们的书法作品 ,包括胡朴安书写的五言联,汪道涵书《日就月将》,郭若愚的金文录杨万里诗 ,戏曲理论家和教育家吴梅的八言联,马相伯录《世说》句,林语堂录辛弃疾词句 ,梁实秋书《金缕曲》等。

现场丨在胡适施蛰存等手札与文献间	,再读百年光华  第27张

展览现场 ,顾廷龙写给助手孙启治的一组信札

现场丨在胡适施蛰存等手札与文献间	,再读百年光华  第28张

展览现场,乔石题词(左),汪道涵书《日就月将》(右)

现场丨在胡适施蛰存等手札与文献间,再读百年光华  第29张

展览现场 ,林语堂书法(左)与郭绍虞书法(右)

现场丨在胡适施蛰存等手札与文献间	,再读百年光华  第30张

展览现场,孙贵定信札(上),徐志摩信札(下)

现场丨在胡适施蛰存等手札与文献间,再读百年光华  第31张

展览现场

“不随战伐销鸿业,各有风标奋凤拳。 ”张寿镛先生在1945年去世前赋诗赠光华校友 ,可谓寄意殷殷 。当光华大学经历了漫漫长夜,最终迎来了抗战胜利与解放胜利后,光华大学“知行合一”“苍生为心”“格致诚正 ”的诸多精神传统 ,包括光华大学的办学理念、教育实践成就等已成为华东师范大学的集体记忆与精神财富。

此次展览由华东师大图书馆 、美术学院 、中文系古籍所主办,光华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中协办。

展览将展至6月30日 。

8年老亿乐社区最新下单网址:https://sq.mubail.cn ,请猛戳这里→点击跳转